本文应《中国电化教育》的编辑张静然姐姐要求而写,写于高考后,也让我郑重地回顾了信息化和信息学竞赛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好多东西如果说出来都觉得好沉重和后怕,信息学竞赛这件其实很小的事,却几乎称为我能够走进计算机行业,走出应试教育,走向清华大学(通过竞赛而保送)的决定性因素。我觉得自己生活在快速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幸福的,同时也肩负了太多的责任,也多么希望社会能给每个孩子同样的机会!
信息化与信息学竞赛对我的影响
5″>信息化与信息学竞赛对我的影响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7届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07级 仲晨
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你在学习方面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哪里?我总会回答:来自于我参加过信息学竞赛。
依稀记得计算机和网络进入我们生活的时候,好多人都认为电脑和网络是恶魔。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必需品。而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和网络的地位已经从恶魔转变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
在我的母校——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简称:省赣中),早期的时候,面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侵入”,和很多学校一样,都是严厉阻止。然而到了如今,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信息学竞赛也从当初的非主流成长为省赣中竞赛事业的排头兵。
在1998年左右,我哥哥在省赣中学习期间,他参加了信息学竞赛,成为我们连云港市第一位进入信息学竞赛分区联赛的复赛的选手,但是限于本地的编程水平,没有得到复赛奖项。而时隔6年之后,我初中毕业,父母认为参加竞赛对我的发展会有一定好处(首先,当时获得省一等奖可以高考加20分),所以找来省赣中的计算机老师祁进,总体地对我说了一下信息学竞赛的问题。之后的暑假期间,我哥哥找来他的一本Pascal语言基础的大学教材来教我Pascal语言,那本书共分7章,所以哥哥每天上午讲一章,下午上机练习。就这样,在不到7天的时间内,我对Pascal语言有了初步的认识。
进入高中之后,我自然参加了信息学小组,而经过多次学习考察之后,本年级也就我一个人留下来继续参加。那时,其实我的水平很有限,虽然我最早是小学四年级左右接触计算机,但是当时的普及程度和社会对计算机的态度决定了我没有太多正常的机会接触计算机,所以直到中考,我的计算机水平也仅仅停留在会玩个简单游戏的程度,当然也有过拷贝个快捷方式的糗事。在省赣中信息小组,老师也并没有太多经验,只是尽力给我们提供各种条件,而我们的学习多多依靠自学和老生的指导,所以大家都是在摸索之中。
当时有个很好玩的现象,在我参加之前的连续好几届,每次去复赛都是两个高三学生和两个高二学生,然后只有两个高三学生能够获得一等奖,到了第二年,高二学生成为高三学生,同样去获得一等奖,就这样循环(有点数据结构里的循环数组的感觉)。而到了我这里,我开始很惶恐,觉得自己水平太低了,于是投入挺多的精力来学习,同时也要十分感谢班主任蒋长权老师的充分理解,最后还真得很幸运,顺利通过了初赛和市里的多次模拟赛。最终我们学校有两个高三的学生:徐子程和王东、一个高二的学生:寇璐,还有我去参加复赛。而复赛时也是很惊险,我考了210分,而开始定的一等奖的分数线是230分,后来由于全国评测的原因,将分数线降低了20分,于是我成为“压线王”,勉强获得省一等奖。当时在学校里也算很大的新闻,因为从来没有高一新生就获得省一等奖的先例。但是总的来说,能够在学习3个月的编程之后就获得省一等奖,很大的程度上是运气。
而后来的一个关键性转折是参加省集训队。如果仅仅应对分区联赛,那么我很早就会“收手”,不再向更深处钻研。参加省集训队之后,每个暑寒假都要去参加大概一个星期的集训,而且平时都有作业。在省集训队中,我总是羡慕那些很小就参加竞赛的学生,我也常常后悔为什么初中期间没有接触信息学竞赛,更钦佩那些高手——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大牛”。
应该说,参加省集训队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面对的是来自江苏全省的选手,而我自己只不过是江苏最北的一个县城的编程初学者罢了。首先,参加省集训队的集训,我才第一次到了江苏其他的一些城市,才要第一次面对自理的生活,才要第一次完全地把信息学竞赛当作自己的主业,才要第一次把自学和创造力当作自己的最大能力……或许是这太多的第一次,让我在思想上脱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懂得了真正的探索之路。
我明白,自己第一年获得一等奖是很偶然的事,所以为了以后获得分区联赛的国家一等奖和在省集训队里继续走下去,我需要系统地学习Pascal编程和计算机算法。于是,我开始了持续一年半的计算机算法学习。
我找来所有能够找到的算法书籍,找遍了网络上能够找到的资料。这里需要尤其感谢国家的精品课程活动,它使得大学的很多优秀课程的学习材料公布在网络上,方便我的系统学习。那本刘汝佳和黄亮编写的《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被我尤其当作珍宝,我规定自己每天看50页(整本书大概在750页左右)——在课间和课余时间——尽量去理解原理和例题,然后想出试题的算法。对于很难理解的内容,我把这些都记录在笔记本上,留到整本书看完之后再研究。就这样,第一遍我大概看懂了30%,再经过更多的研究,最终我把所有部分的原理全部搞清楚了。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和老师应当都知道,这本书的深度还是很大的,在算法方面达到全国决赛或者更高的水平,我从对这本书的“疯狂”学习中很深刻地学到了怎么自学、怎么学习陌生的东西、怎么努力理解很难理解的东西。这也是我从整个信息学竞赛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就这样,到了高二的信息学分区联赛,我基本上成为了连云港市的“权威”,初赛得了91分,应当是当时全省的最高分,而复赛得分是全市最高。到了高三的竞赛,我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再接触算法了,然而最后成绩也还不错,初赛89分左右,复赛210分也是全市最高分。在省集训队的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很好,在几次的函授作业中,我都是被评为优秀作业。但是到了最终的省队选拔时,我却觉得状态十分不好,而且又面临一年之后的高考,整体的环境让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继续学习,所以我最终还是放弃了2006年5月1日的选拔,虽然在30多人中我可能能够努力到前6名,但是我迷茫是否有必要继续下去。
在整个的信息学竞赛参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和同学、和老师的感情,这上下几届的选手都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我们和几位老师也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也和很多其他县市的同学有很多的交往,甚至在网上讨论中也结识了全国许多的朋友。我觉得和同龄人的交流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成长的多彩历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没有绝对的权威,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做到最好。我在网上接触到很多很“著名”的学生,都是参加过国家队的高手,但是我觉得大家都是同样的学习者,我们在一起就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而计算机技术并不仅仅局限在算法方面,尤其是我拥有了编程基础之后,我可以做很多很有意义的事情。在高一的时候,我用VB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程序——中国车牌号查询系统,可以用来查询各种车牌号所属地区。后来自然也试图做一些网站,首先是用动网文章.net系统做了我们学校信息奥赛组的站点,在毕业后又帮忙更新了学校网站的系统。而最重要的“成果”是自己的博客站点——“泊客Myheimu”,开始站点放在哥哥站点中,然后转到美国DreamHost服务器,但是速度有些慢,所以最终安放在了北京一个主干网合租服务器上。我使用的是最好的WordPress系统,又不断地探究各种插件和样式,从而对php语言和css样式表都有一定了解了。整体制作出来的博客,也能够让自己勉强满意,从中学到的网络编程知识就更是受益非浅。
而另外一个小成果是一篇《用Stirling逼近近似计算阶乘的探讨与应用》的论文,我成功地使用数学实验的手段,借助计算机的工具,达到了近似计算阶乘的结果,一般可以实现前14~18位的准确值。这在我所能看到的资料之中是最好的结果。
对网络的熟练运用,让我拥有最广泛的信息来源,让计算机和网络服务于生活和学习,深入研究各类问题,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是最值得我骄傲的事情。
在快速崛起的信息化中国,有着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去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当网络将全世界联通在一起,那么世界将属于每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小生也受益匪浅,我是育明高中的,高一年级就我一个一等奖,高二年级就我一个省队(还有一个女生OIer属于占oi的便宜,不予考虑),学校便在我的文化课方面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OI的顺风车,虽有点功利化,但不容置疑,oi改变的是我的思考方式……
应该被痛扁一顿的我,相当佩服你的成果,
楼上那个省队的哈,也挺厉害,
你们是明天,加油吧!